顺治七年,皇叔父摄政王、多尔衮以威风凛凛的姿态,带着满朝文武和王公贵族的尊敬与送行,启程前往古北口行猎。此时的多尔衮,正处于人生的巅峰a股配资,意气风发,展现出非凡的气魄与雄心。然而,他的这次外出,却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次,年仅39岁的他在1650年冬季突然从马背上摔下,经过紧急抢救无效,仅几天后便去世了。
尽管多尔衮正处于盛年,体力与反应都在最强时段,且经历了无数次战场上的刀光剑影,摔马一事为何能致命?多尔衮毕竟从八岁便投身军旅,身体素质比常人强得多,难道这一摔真的能把他送入死神的怀抱吗?这其中是否暗藏着什么隐情呢?
回溯到公元1612年冬,爱新觉罗·多尔衮出生于白山黑水之地的建州。几年的时光便见证了父亲努尔哈赤的惊天壮举。努尔哈赤宣告征讨明朝,并且自立政权,定国号为“后金”。然而,命运弄人,努尔哈赤万万没料到的是,前线战事中,孙江孙硕托因无法忍受代善的虐待投奔明朝,愤怒的努尔哈赤立即废除代善的太子之位,决定不再立太子,而是封自己的儿子、侄子等人为“和硕额真”,共同治理国家。
展开剩余82%年仅八岁的多尔衮,便位列其中,站在了后金政权的最上层,显现出非凡的政治眼光和能力。可是,好景不长,努尔哈赤突然在宁远城外被袁崇焕重创,病重去世。临终时,努尔哈赤留下遗言,提名多尔衮继位,并让代善辅佐。理应如此,多尔衮会在代善的辅佐下逐步成为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,但现实却因为代善的决断而发生剧变。
代善出于对皇太极的支持,联合其他权臣逼死了多尔衮的母亲富察氏,并一手推动了皇太极的登基。从此,年仅十五岁的多尔衮便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,随即投入到皇太极的怀抱。尽管父母死于非命,但多尔衮表现出令人惊讶的忍耐与冷静,并未在心中埋下复仇的火种。
1631年,皇太极效仿中原王朝,设立了六部,这一举措为多尔衮提供了更大的政治舞台。22岁的多尔衮,凭借自己的能力和忠诚,迅速成为国家管理体系的核心人物之一。在随后的战争中,他屡次亲自出征,屡建战功,尤其在征讨蒙古时,凭借得到元朝的传国玉玺,他毫不犹豫地将玉玺献给了皇太极,并请求其称帝。皇太极的心意也正好契合,因此,大清帝国应运而生。
此时,多尔衮年仅24岁,凭借个人的功勋和地位,荣封和硕睿亲王,并在满朝文武的朝拜中,站在了皇太极前列。如果历史按部就班地继续发展,多尔衮和皇太极之间的兄弟情谊或许会继续书写下去。
然而,在大清立国的第八年,皇太极突发病逝,一切的变故也随之而来。皇太极的突然去世,使得清朝内部陷入了剧烈的权力斗争。在这种权力真空中,各方势力纷纷站队,争夺继位权。皇长子豪格支持由其继位,得到了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;而多尔衮则有两白旗的支持,还得到了镶蓝旗的济尔哈朗的支持。各方势力之间的纷争愈加激烈,最终,豪格的心腹甚至在大殿内拔刀威胁多尔衮。眼看局势不可收拾,多尔衮灵机一动,提议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,并建议由自己与济尔哈朗辅佐。
这招不仅成功化解了豪格的威胁,也拉拢了其他权力派系,最终福临即位,改元顺治,并封多尔衮与济尔哈朗为辅政大臣。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,在父皇尚未立下继承人的情况下便急速登基,而多尔衮通过这一举措,稳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。
但多尔衮在辅政过程中,不仅没有收敛,反而更加嚣张,甚至在多次行猎、出师时,所有朝臣和王公贵族都必须按部就班,列队跪送他。在许多礼仪上,多尔衮甚至与皇帝无异,进一步增强了自己在政权中的影响力。而多尔衮在宫中的行为也愈发大胆,他频繁出入皇宫,甚至不时留宿,这种不加掩饰的权力展示,显然激起了顺治皇帝的反感。
顺治三年,多尔衮竟然以顺治皇帝的名义擅自调兵遣将,直接将皇帝的信符从宫中取出,放入自己的府邸。尽管此举加速了他权力的集中,但也给了顺治皇帝一个明确的警告。顺治虽然年幼,但却在早年已显露出非常强的性格,他亲自打猎、拒绝乳母的照顾等行为,都昭示着他并非等闲之辈。面对多尔衮的越权行径,他逐渐生出不满。
多尔衮虽然极力扩大自己的权力,但最终因种种迹象,始终未能彻底稳固自己的地位。顺治五年,他改称“皇父摄政王”,更进一步掌握了国家的实际控制权。此时,多尔衮几乎掌控了所有政务,任命官员、废除官员,权力的行使完全不受皇帝约束。各方朝臣不得不向他汇报一切,整个政局都在他的掌控之中。
然而,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,顺治七年多尔衮在古北口行猎时突然摔马而死,这件事显得异常蹊跷。他的死亡至今仍让人百思不得其解。或许这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政治斗争与权力阴谋。
发布于:天津市和兴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